機油的六大作用,幾乎被我們天天掛嘴邊——潤滑減磨,冷卻降溫,清洗清潔,密封防漏,防銹防蝕,減震緩沖。三字經估計都沒有這四字經掌握的熟。
那么機油的作用究竟是怎么體現的呢?這就有了“油膜”這一概念。
“油膜”是指機油在發動機中形成的保護膜,**時候都會存在。既然有膜,就會有薄厚,油膜的薄厚是怎么衡量的呢?
“油膜”是指機油在發動機中形成的保護膜,**時候都會存在。既然有膜,就會有薄厚,油膜的薄厚是怎么衡量的呢?
可以簡單理解成:稠的機油就是油膜厚,稀的機油就是油膜薄。為什么這么說呢?稠也好,稀也罷,其實就是關于粘度。粘度是流體的內部阻力,因此潤滑油粘度即通常所說的油的厚薄。
因此,當發動機運轉時,只有油膜不破才能保護好發動機。如果運轉中油膜薄,油膜破裂,發動機磨損會很大。
那么機油真的是越稠越好,油膜夠厚,就能更好的保護發動機嗎?
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,其實,發動機油的粘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好,“合適的粘度”才是**的。因為機油的粘度過大或過低,都會有以下幾方面的缺點:
粘度過高,機油較稠,機油未能短時間內及時被運送*零部件之間,因此會加大啟動時所受磨損,低溫啟動將變得困難、清洗作用和冷卻散熱作用變差、功率損失導致燃油消耗增大。
粘度過低,機油較稀,未能**有效地被吸附在零部件之間,因此潤滑抗磨和密封作用得不到很好的發揮,機油消耗量也增大。
不過,再好的機油,如果不注意的話,也會有破壞者出現。
按道理來講,只要機油不變質,質量夠好,其油膜就會一直存在,**發揮機油的性能,保護愛車。但是,如果機油中含較多的水時,就會使機油潤滑性變差,粘度下降,機油油膜抗摩擦**就會變差,機油變質在所難免,還可能會導致更加嚴重的事故,如發動機抱軸、燒瓦。
再者,由于活塞環或氣缸磨損后并未發現,導致燃油長期竄入曲軸箱與機油接觸,長期的高溫致使機油變質、粘度下降、行成油膜的**差等等。如此一來,油膜對活塞環與汽缸壁的潤滑和密封**漸漸失效,活塞環與汽缸壁的摩擦不斷加大,長期如此,每當活塞做工一次,高溫火焰進入曲軸箱的次數增加,惡性循環不斷,*終導致曲軸箱內機油潤滑失效,*終導致燒瓦等問題出現。
簡而言之,一旦機油失去粘稠度,那么油膜也將失去保護的能力。
****,要提高燃油經濟性,就粘度而言,在保證**潤滑的前提下,粘度越低燃油消耗會越少。